所謂景深,就是當焦距對準某一點時,其前后都仍可清晰的范圍。它能決定是把背景模糊化來突出拍攝對象,還是拍出清晰的背景。我們經(jīng)常能夠看到拍攝花、昆蟲等的照片中,將背景拍得很模糊(稱之為小景深)。但是在拍攝紀念照或集體照,風景等的照片一般會把背景拍攝得和拍攝對象一樣清晰(稱之為大景深)。
與光軸平行的光線射入凸透鏡時,理想的鏡頭應該是所有的光線聚集在一點后,再以錐狀擴散開來,這個聚集所有光線的一點,就叫做焦點。在焦點前后,光線開始聚集和擴散,點的影像變成模糊的,形成一個擴大的圓,這個圓就叫做彌散圓。
在現(xiàn)實當中,觀賞拍攝的影像是以某種方式(比如投影、放大成照片等等)來觀察的,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與放大倍率、投影距離及觀看距離有很大的關系,如果彌散圓的直徑大于人眼的鑒別能力,在一定范圍內(nèi)實際影象產(chǎn)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認的。這個不能辨認的彌散圓就稱為容許彌散圓,在焦點的前、后各有一個容許彌散圓。
以持照相機拍攝者為基準,從焦點到近處容許彌散圓的的距離叫前景深,從焦點到遠方容許彌散圓的距離叫后景深。
影響景深的四個要素
光圈、鏡頭、拍攝物的距離、以及相機的彌散園,是影響景深的重要因素:
1、光圈越大(光圈值f越?。┚吧钤綔\,光圈越小(光圈值f越大)景深越深。
2、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淺、反之景深越深。
3、主體越近,景深越淺,主體越遠,景深越深。
4、全副相機的彌散園直徑較大,約0.03mm,半幅相機的彌散園直徑約0.02mm。
如何用好、用對“景深”這一參數(shù),關系到拍照美觀甚至成敗,對這個概念卻并不是了解得很透徹,比如全畫幅和半畫幅景深的區(qū)別就是如此?;旧鲜莾煞N類型:
(1)理論性的,其基礎是1940年代關于膠片相機的景深理論,目前也用到數(shù)碼相機上,并且有為這公式編制的程序,可以將焦距、物距、光圈、彌散園直徑輸入,得到景深
但是,這樣計算出來的景深數(shù)據(jù)是否確切地反映了所拍照片的清晰-不清晰界限?
(2)用拍攝實例來分析的,例如很多關于全幅機和半幅機的景深比較文章,憑感覺來做結論。
(一)景深公式算出的景深與實拍照片中的景深有何差別,
(二)全畫幅相機的景深與半畫幅相機的景深有何差別,
(三)APS-C鏡頭在全幅機上的景深。
測量方法:
(一)景深公式算出的景深與實拍照片中的景深有何差別
A.測量原理如圖
拍攝圖片如下:回形針是對焦處(卷尺刻度100cm處)
B.測量結果及分析
A7R測,51mm焦距,F(xiàn)4.0,以我們可以接受的小刻度比較清晰的程度判斷,景深=12cm;但是如果我們要求再高一些,以小刻度很清晰為標準,那么,測量所得的景深就只有10cm了!如果我們要求低,只以大刻度清晰為標準,景深更大=15cm。
用景深公式軟件計算,彌散圈用全幅A900的0.03mm、51mm焦距、F4.0、物距1.64m,可得景深24cm。與實際測量結果相比,計算結果偏大。其他焦距和光圈的比較也有同樣情況。
結論:
(1)景深理論計算的結果可以用來大致判斷全畫幅數(shù)碼相機的景深大小,但不精確,只能判斷變化趨勢。人眼看到的、實際拍攝的景深比計算結果小,也就是說:更虛化!不過,我們也不能說這公式不對,它是把很模糊的地方作為景深的邊界。
(2)景深范圍的邊緣是個模糊的邊界,并不是說里面很清晰,外面很模糊,而是有個緩慢過渡。
業(yè)余測量,僅供參考。
聯(lián)系人:陳先生(Mr. Aaron Chen )
手機:13076936897(微信同號)
電話:0755-2656 1139
地址: 深圳市寶安區(qū)甲岸路31號華豐青年創(chuàng)業(yè)孵化基地9樓901